各单位: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拟定《 2023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经中心学术委员会审定,即日起向全省发布,并开始受理课题申报。现将课题申报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紧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密切联系四川省情,着力对我省性社会学、性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前沿问题、重大理论问题、现实热点问题、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和新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对性教育优秀资源和文化传承进行充分挖掘,注重成果转化,为四川省全民健康、社会和谐幸福和社会科学繁荣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二、项目类别及申报要求
凡省内科研院所、大中小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有志于本领域研究和成果推广者,未主持我中心在研课题的(或在研课题于2023年4月20日前完成资料提交),均可申报本年度研究课题。各项目类别及具体申报要求如下:
1、重点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主持完成过省厅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最终成果至少有1篇核心期刊或CSSCI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得市级三等奖以上社科奖励,或出版专著1本,或不少于3万字的研究报告,或咨询建议获得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
2、一般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者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或2万字研究报告。
3、自筹项目:由申请者所在单位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至少1篇成果公开发表,或1万字研究报告。
4、后期资助项目:要求成果已完成70%以上,以专著形式结题。
边远民族地区研究者、有特色的研究可适当放宽职称或学历要求。
为促进高质量研究,曾在中心立项的申报者应在以往课题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入研究。所有中心资助项目在研期间需至少向中心提交1篇以上成果简报(报送邮箱:75845641@qq.com),同时需在其公开发表成果的显著位置标明“由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字样,否则不予结项。所有以研究报告形式结题的项目,需提供查重报告,重合率不高于15%。
中心接受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业及国外合作等课题;接受带项目与经费进入中心立项,并将适当给予经费补贴。
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中心2个项目。
三、申报方式
1、时间:4月20日截止(含电子与纸质文档)。
2、提交资料:
(1)纸质资料:《申请书》(附件1)及科研诚信责任承诺书(附件4)各1份。《申请书》填写说明请参考附件5。《申请书》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将本单位所有申请资料集中报送。同时注意留存快递单号以便查询。中心不受理个人直接报送的申报书。
(2)电子资料:《申请书》(附件1)、《活页》(附件2)、《汇总表》(附件3)按指定格式命名后,打包发送至中心邮箱。
3、联系方式: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二段1号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陈敏燕(15208310521;028-87992836);课题咨询交流qq群号:544958872;中心邮箱:scxsjzx@163.com
4、项目申报公告、申报书等材料同时在我中心网站(http://xjyzx.cdtu.edu.cn/)上发布并提供下载。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
2023年3 月5日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 2023 年课题指南
说明:本课题指南仅是提供研究方向,申报者需根据指南自行设计、具体细化申报题目。
一、 性社会学研究
1. 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研究阐释与性科学研究
2.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家庭观研究
3. 新人口/婚育政策下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等相关研究
4. 新形势下婚姻、家庭相关研究
5. 人口流动与儿童家庭教育研究
6. 新时代中国社会变迁性问题研究
7.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各群体(未成年人、大学生、妇女、老年人、特殊人群等)性健康、性权益及其促进研究
8. 社会工作与性学发展促进及融合实践研究
9.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性学交叉融合研究
10. 艾滋病防治研究
11. 性与性别研究
12. 性侵害防范研究
13. 性伦理研究
14. 其他性社会学相关研究
二、 性教育研究
1. 新时代中国社区性教育的理论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
2. 中小学生性健康素养路径、机制等研究
3. 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教师能力模型、质量评价体系、教材研发等系列研究
4. 学校性教育标准制订研究
5. 新时代性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研究
6. 性健康教育资源研发
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性教育研究
8. 中国性健康教育本土实践、发展与模式创新研究
9. 经典教育学文献对当代性教育研究的促进研究
10. 不同群体性教育研究
11. 性教育与传播学研究
12. 性教育与文艺美学研究
13. 性心理研究
14. 性教育学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