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我国《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学制。教育部于1922年公布了新学制,缩短了学习年限。当时,一些重视性教育的学者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在新学制中确立性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其中,具有很大影响的是《教育杂志》1923年编辑的性教育专号。专号中,发表了十几位学者分别论述学校性教育的意义、性教育的内容选择、性教育科目的安排、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等文章。这些文章代表了当时教育界主张性教育的普遍呼声。1929年,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卫生实施方案》训令(728号),该方案明确规定,性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其教学内容要在学校实施[1]。这应该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有关性教育的规定。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就有大批有识之士提倡性教育。张竞生(1889~1970)是中国性教育的先驱。早在1920年他就积极主张生育节制和避孕,并提倡把性教育与美的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这在当时和现代都具有先进性。周作人(1885~1967)1933年在他的《夜读抄》“性的心理”一文中就向国内读者介绍了英国霭理士(1859~1939)的《性心理学》一书。他在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曾鼓励学生学习、研究性教育,并撰写性教育论文。潘光旦(1899~1976)也早在1939年就开始译注霭理士的《性心理学》,直到40年代他还在翻译性学书籍。鲁迅(1885~1967)从1909年就亲自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他曾在《坚壁清野主义》一文中发出了“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的召唤。张竞生、周作人、潘光旦、鲁迅等前辈开创了中国近代性教育历史的篇章[2]。
从1949年起,中国性教育的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3]。
一、禁闭阶段(1949~1977年)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性教育并非完全封闭,公开出版的一些性知识书籍在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可以看到。
1954年,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在有关节育问题的座谈会上指示,卫生部可以卫生常识名义专门编写一些技术性的小册子。同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在给北京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讲话中指出,要破除对性的神秘感,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
1955年,由北京的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三位医生联合编写的《性的知识》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自1949年以后,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性知识的书籍。书中有男女生殖器官性交状态的剖面图,还介绍了一些避孕方法。尽管这本书的阅读对象并不是青少年,但当时却在中学生里广泛流传。一些学生因为被学校领导和教师发现看这本书而遭到严厉批评[4]。
1957年,时任中国共产党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可以在中学开一门节育课程[5]。
1962年,著名的儿童青少年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率领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组深入到景山学校开展儿童的形态、功能和特征等方面发育状况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连续开展了4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具有很高价值的研究论文。叶教授通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首次提出了我国青少年第二性征的分度,成为我国广大儿少卫生工作者研究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开辟了中国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保健和教育的蓬勃发展[6]。
1963年3月,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周总理召集叶恭绍等十多位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周总理指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知识教授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周总理还强调,要普及性卫生知识,不单纯是个讲科学的问题,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件破除封建思想和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要在女孩来月经之前,男孩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7]。从那时起,叶恭绍教授和一些性教育提倡者在报刊上介绍有关性发育、性卫生的常识,反响十分强烈。这一倡导活动,带动了中国的性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的开展及研究。
1973年,周总理再一次向有关部门的领导询问实施性卫生教育的情况,并要求中学《生理卫生》教材中不仅要有生殖系统这一章的内容,还要在讲课时配有大幅彩色男女生殖器官的挂图,便于形象地给学生讲解。尽管教材中有生殖系统这一章,并配有插图,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不讲授该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学。周总理对青少年性教育的指示和关怀一直激励着后人开拓性教育的荒漠。直到1975年病重期间,周总理还一再嘱咐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
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教育部分别于1952年、1956年、1963年颁布了《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按照大纲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有有关性生理和性卫生的教学内容,如男女生殖系统的构造、生殖细胞的形态结构、月经和排卵、受精、胚胎在母体内的发育、人体各个发育时期的特点、各发育时期的卫生保健等,占2~3课时[8]。
1975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卫生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要重视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包括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育变化等生理现象”。根据这一文件精神,上海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在初中年级的生物课中安排了人体解剖的教学内容,并开始了青少年性教育的研究和试点工作[9]。
二、萌动阶段(1978~1987年)
改革开放开启了崭新时代。性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大地逐渐萌动,性教育禁区被打破。
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生理卫生大纲》(试行草案),指出,青春期生理卫生、晚婚和计划生育等内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青春期生理卫生在初中的《生理卫生》课中教授,晚婚和计划生育等内容在高中人口教育讲座中涉及。
197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卫生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要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
1980年,《科学画报》第1期刊登了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医生撰写的《新婚性卫生》一文。同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胡延溢医生编著的《性知识漫谈》,这些文章和书籍的问世,打破了性教育多年的禁区,使性教育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10]。
1980年,上海市教育局正式在个别中学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试点工作。
1981年,国家教委宣布在高中开设《人口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和人口学知识的教育。
1982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吴阶平教授主持编译的美国医学院校的教科书《性医学教程》,书的译名为《性医学》。这本性医学专著的出版,为中国性医学的建立,性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基础。
1983年,叶恭绍教授在《父母必读》杂志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周总理关心性教育”的文章,详细回顾了周总理对青春期性教育的关怀和指示。这篇文章的发表,为青少年性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扫清了部分障碍。
1984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的通知,要求在中学进行青春期卫生知识的教育。
1984年,在上海市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青春期教育要纳入中学思想教育的轨道。1985年,上海市教育局确定了98所中学为第一步扩大试点的单位,并组织人员编写试验教材。1986年开始在初中一年级开设《青春期常识》选修课,每学期5~6课时。
1984年,北京市教育局体卫处成立了“青春期卫生教育课教研小组”,指导在城镇郊区的12所中学从初一年级起进行为期两年的青春期性教育试点工作。1987年,在市教育局的政教处设立了“青春期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在全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1985年,北京医学院阮芳赋教授主编的《性知识手册》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最全面的性教育科普读物,为性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科学的性知识基础。
1986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姚佩宽教授主编的《青春期教育》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青少年性教育的教学参考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1987年,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吴阶平教授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3期发表题为“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一文,指出,青春期性教育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缺少必要的性教育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1]。
三、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性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从此,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性教育政策保驾护航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各级行政和立法机构颁布了十几项法规或纲要性文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青少年性教育的实施,保障他们接受性教育的权利,并把青少年性教育纳入国家的政策法规指导下进行[12]。我国政府制定的各项青少年性教育政策、法规和条例等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得到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青少年的性健康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13]。
2.性教育专著和普及读物层出不穷
这一阶段,大量有关性教育的学术专著和普及读物与广大读者见面,对提高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研究水平和普及性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专著和读物包括洪嘉禾的《性的教育》(1990)、商继宗的《重返伊甸园—中外性教育漫谈》(1993)、姚佩宽等的《当代青春期教育研究》(1994)、吕荣侃的《青春期教育概论》(1995)、姚佩宽的《中国青春期教育概论》(1996)、田书义等的《性教育学》(1998)、章涌等的《性知识探幽》(1999)、陈一筠等的《读懂孩子青春期》(2000)、赵建中的《高中性健康导向》(2002)、马晓年的《青春期性保健》(2003)、刘达临等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2004)、郭桂英的《帮孩子摆脱青春期烦恼的N个方法》(2005)、李膺的《青少年性教育》(2006)等。这里只列出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许多国外性教育的经典之作也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广泛发行。
3.性教育刊物诞生
1988年,我国第一个有关性科学的杂志《性教育》在深圳诞生,作为内部刊物发行,但只出了三期就停刊了。
1990年,由广东省计划生育性教育学会创办的性教育科普杂志《人之初》在广州创刊,该杂志在普及性教育,传播性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先驱性的工作。
1992年,由中国性学会(筹)和北京医科大学共同创办了《中国性学》,作为内部刊物发行,后改为《中国性科学》正式发行。该杂志刊登了大量有关性教育的学术文章,为推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全国许多学术期刊、高等院校的学报和综合类报刊杂志都登载过大量的性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章、研究报告或性科普知识,为我国性教育的研究和普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4.性教育调查广泛开展
这一时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开展了各种形式和规模的青少年性教育的调查。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有四个。
1988年,姚佩宽主持了“青春期教育研究”,并在上海、山西、沈阳、广东和武汉等5个城市和地区的中学生、性失误青少年、中学教师、中学生家长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比较广泛,包括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以及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状况,根据这一调查撰写的《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书》(1990)[14]全面论述了我国青少年的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和性教育接受的情况,成为我国第一份具有代表意义的关于中学生性教育的学术报告,对我国公众首次了解青少年与性相关的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9年至1990年,由上海大学刘达临教授主持的“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城乡已婚者、性罪错人员等调查对象。其中,对青少年的调查包括性生理发育、性知识来源和性观念等。根据该调查撰写的《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1992中文版,1997英文版)[15][16]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1年和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主持了对北京地区全体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随机抽样调查。1997年又对全国150余所大学抽样调查1921名大学生,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根据这些调查撰写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2000)[17]被称为我国性学界最严谨和权威的研究成果[18]。
1999年,姚佩宽和杨雄等研究者对上海、北京、广州和武汉等4城市的3000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历史比较法、因果分析法和结构——功能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比10年前(1988)对青少年的性调查,了解、对比和分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性意识和性行为方面的变化,掌握青春期性教育的发展动态。根据该调查撰写的《青春与性:1989~1999中国城市青少年的性意识和性行为》(2002)[19]成为了解我国青少年性发展和性教育的重要学术报告。
除上述重要调查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不同对象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展、性知识水平、性知识来源、性态度、性观念和性行为。这些调查,为我国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奠定了重要研究基础[20]。
5.性教育研究深入进行
性教育研究从主题、内容和方法上都在逐渐深入地进行。在论述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研究者指出,开展性教育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需要。许多学者从性教育体系、原则、途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对性教育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随着性教育研究的深入,一些对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干预研究涌现出来,把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研究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21]。
6.性教育实践稳步推进
在学校开展青少年性教育一直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和教育界有识之士热心的工作。
1988年6月,由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主持在,上海召开了“中学青春期教育现场会”,与会者达成了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共识,并提出实施性教育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同年8月,国家教委和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提出青春期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等三方面,各地要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渐推广。
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各地纷纷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试点工作,对课时、教材、师资、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8年,上海把青春期性教育的试点工作扩大到了22个区县的近250所中学。同年,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城近郊区的中学提出要求,在初一年级开展10~12课时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到1988年年底,全国已经有6000多所中学启动了青春期性教育的试点工作,开设了相关课程[22]。
从文献的综述看[23] [24],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性教育,并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性知识、性态度和性行为等方面获得了提高。